大兴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包含哪些内容?
| 招商引资政策 |2025-06-18
内容概要
大兴区构建的招商引资政策矩阵以系统性赋能力量为特征,其政策框架通过三个战略维度展开:经济杠杆调控、产业生态重构及服务效能革新。在税收调节层面,增值税留抵返还比例突破常规基准,叠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20%,形成梯度式产业扶持激励结构。针对生物医药、智能装备等战略性产业链,专项基金配置采用"链长制"管理模式,实现从技术孵化到产业化的全要素贯通。值得注意的是,行政审批"容缺受理"机制与"数字政务中枢"的协同运作,使项目落地周期压缩至基准时限的60%,该制度设计在京津冀区域具有示范价值。
建议投资主体建立政策适配度评估模型,重点关注土地弹性出让方案与产业贡献度奖励的联动计算方式,同时提前规划与区域产业图谱的嵌合路径。
在空间载体供给方面,新型"模块化产业园"采用土地价款分期偿付机制,并配套地下空间开发容积率奖励政策。招商政策创新性地引入"经济贡献对赌条款",允许企业以未来税收增量换取当期扶持力度升级。这种动态化的产业政策调节体系,实质上构建了政府与市场主体的风险共担机制,为高成长性项目提供了制度性容错空间。
大兴区税收减免政策解析
作为首都南大门战略承载区,大兴区在招商引资领域构建了梯度化税收激励体系。针对符合《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办法》认定标准的企业,实施所得税"三免三减半"基础框架——前三年全额免除企业所得税,后三年减按15%税率征收。值得关注的是,该政策与产业扶持导向形成深度耦合:生物医药企业临床研究阶段研发费用可享受200%加计扣除,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关税减免幅度达60%。根据《大兴区重点产业目录(2023版)》,新能源与数字经济领域企业还可叠加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"即申即享"通道,形成政策组合拳效应。此类招商政策设计充分考量了企业成长周期痛点,例如对年营收突破1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,额外给予地方留存税收30%的财政返还,实现产业政策与企业扩张需求的精准匹配。
重点产业专项扶持措施
大兴区构建的产业政策框架深度嵌入区域发展动能转换需求,以招商引资为导向的专项扶持体系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针对集成电路、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设立梯度化产业扶持基金池,对研发投入强度超8%的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年度补助。生物医药领域实施"临床批件+产业转化"双轨激励,创新药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可申领产品实际销售额5%的奖励。更值得关注的是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,通过"研发在北京、转化在大兴"的招商政策设计,吸引京津冀科研机构在大兴科学城设立中试基地,配套提供设备购置费30%的财政补贴。在数字经济发展维度,对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,额外匹配2000万元新基建专项支持,形成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联动的价值闭环。
重大项目定制化招商方案
针对具有显著带动效应的战略性项目,大兴区创新构建招商引资差异化评估体系,依据项目投资强度、技术先进性及产业协同价值实施分级响应机制。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超50亿元或年度研发投入占比超15%的标杆企业,可启动"首席服务管家"制度,由区级领导牵头组建专班推进土地供应、环境评估等12项关键环节的并联审批。在产业政策框架下,通过"要素配置动态模型"测算项目全周期经济贡献,灵活组合增值税留抵返还、设备购置补贴及人才公寓配额等48项政策工具,形成"一企一策"专项支持方案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区将招商政策与产业扶持计划深度嵌套,对符合临空经济区、生物医药基地等五大功能板块定位的项目,额外开放跨部门政策资源池权限,允许在五年周期内弹性调配产业基金、基础设施配套等公共资源投入比例,同步探索跨行政区"指标置换"机制破解用地瓶颈。
园区升级与全周期服务保障
在深化招商引资战略框架下,大兴区着力构建"硬环境+软服务"双轮驱动体系。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的园区智能化改造工程,已完成2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升级,配套建设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及跨境物流枢纽站,实现生产性服务设施覆盖率提升42%。针对产业扶持重点领域,创新推出"空间+载体+场景"组合供给模式,为新能源装备、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产业提供模块化定制空间解决方案。在政务服务维度,"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矩阵"整合了从项目备案到投产运营的127项跨部门审批事项,依托"首席服务管家"机制实现48小时快速响应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区率先试行的"飞地经济"协同平台已促成京津冀区域产业链数据共享,通过产能指标跨区置换、技术成果联合转化等机制,为入驻企业拓展出半径300公里的资源配置网络。
